今年是2015年,也就是經典科幻電影回到未來第二集(Back to the future II)片中所回到未來世界的時間點2015年10月21日,也稱為回到未來日,這部經典的特效片帶給5~6年級生一個相當深刻的記憶,許多畫面的特效非常的經典,大部分是由ILM所製作,像是時空跳躍(Einstein Jump)的效果,還有未來世界的一些特效畫面,看看當時是怎麼做的。
Einstein Jump
這是回到未來的Delorean時光車的在時速88 mile時會在車身外面產生光流的經典效果,這個效果在當時1985,基本上製作的方式跟Starwar的光劍(Light Saber)相同,主要的火焰與火花是在片場中拍攝,其中的拖曳光班(Comet Effect)、閃光(Glow),是找動畫師在白紙上使用噴槍噴上黑色顏料,一格一格地畫出連續的影像,使用動畫攝影機專用使用的攝影機frame by frame錄製拍攝到影像中,提供給影片光學的人員,在使用負片曝光當遮罩,再把原始的拍攝背景(background plate),做二次曝光,形成了光班流動的效果。
Flying Delorean
視覺特效並不一定指的是電腦所製作的(CGI)畫面,而是為了鏡頭內的畫面設計一種表演環境與方式,讓我們的視覺上感覺是合理的。Delorean跑車的飛行在回到未來的第一集的最後就有出現,ILM製作了跑車的1/50比例的微縮模型(miniature),並使用Startwar時候使電腦紀錄Camera(VistaGlide)移動軌跡或模型移動的技術(也就是今天的motion-control),第二集中米高福可斯(Michael J. Fox)一人分飾多角的畫面也都使用了這個攝影技術。
在第三集出現的火車時光機器,ILM使用了由當時的攝影助理Kate O’Neill程式化的電腦控制微縮模型的移動,共使用了兩組motion-control的系統,同時來做24個機構的控制。
80’s Cafe
marty回到未來世界後,到了80’s Cafe中,裡面有著當時類似3D的雷根與伊朗強人何梅尼還有麥可傑克森,模仿知名的英國電視中世界上第一個虛擬角色,雙面麥斯(Maxx Headroom)風格的電視頭像,很妙的是,麥斯其實是偽3D,很多人在當時可能都不知道,這個虛擬角色其實是真人扮演的,同樣的,80’s cafe裡的video服務生也是由真人扮演。
3D Jaws 19 holographic
在未來世界的街道中有許多的特效,3D的大白鯊(Jaws)19集,應該是當初最早一批在ILM的數位部門使用電腦動畫製作特效的一批人。最早測試由當時的Effect Supervisor Ken Ralston(現在是Sony Imageworks的資深視覺特效總監)所製作,共有6個Computer Graphic的人員製作,都是業界的元老級的人,許多之後也在PDI,Pixar製作特效或動畫片。
Hoverboard
這部片的一個招牌特色就是漂浮滑板(Hoverboard),基本上影片裡的Hoverboard都是實拍,再以數位方式移除鋼絲與支撐,部分的Hoverboard也是使用電腦動畫製作。
時光機器的故事對人們都很有吸引力,未來的世界也帶給人們許多想像,也只有這樣的題材,才能夠有無邊無際的想像,為了成就這些畫面,會不計方法地開發各種方法來達成目標,現有的數位化影片製作方式,也都是透過這樣有想像力的題材才能慢慢成形,到不久的未來,製作的複雜度也越來越高,技術更進步,總有一天,會製作出讓我們挑剔的眼睛都無法辨識出差異的效果。
延伸閱讀
(fxGuide)The future is today how ilm made time travel possible frame by frame
(cinefex)Rewind to “Back to the Future”